先来一组数据:在市场剧烈波动的30天里,情绪驱动的交易占比可高达65%(来源:CFA Institute行为金融研究)。这不是吓唬你,而是告诉你:信心,比指标更能决定本金去向。想象一下操盘台前的你,屏幕上冷冰冰的技术指标和热闹的行情条线争吵——谁该当裁判?
别走传统套路,我把流程拆成可操作的五步“感+技+评+控+追”:
1) 感——判断交易信心。用简单的量表:是基于新闻恐慌、还是基于基本面?记录三次交易前后的主观信心水平,参考Kahneman的“可得性启发”(思考,快与慢)。
2) 技——技术指标分析。别一拥而上盯RSI、MACD;选一个趋势确认器(例如20日均线)和一个动量器(如RSI),规则化入场、止损,不靠直觉。
3) 评——市场分析评估。把宏观事件、资金流向与板块轮动结合,用“情境假设”法评估三种最坏/最好情形,参考中国证券监管或行业研究报告中的方法论。
4) 控——操盘心理。设定情绪阈值:连续两亏就暂停;运用刻意练习法,回看交易日志,像运动员复盘。(参考:行为金融与情绪管理研究)
5) 追——行情评估观察与趋势跟踪。把追踪分为短中长三层:日内用5/15分钟确认;中期用日线与成交量;长期用月线大势。每周一次,用简单打分(0-10)判断趋势强度。
流程看起来系统,但关键在于把人性写进规则。恒运资本式的实操建议是:把复杂的技术拆成“可复现的操作表”,把主观信心数字化,用数据逼你按规则执行。权威性不靠花言巧语,而靠可检验的记录——这正是CFA与实战交易者都强调的(见John J. Murphy《金融市场技术分析》与CFA行为金融报告)。
最后一句:市场会说真话,但不是用你想听的语气。把信心变成流程,把直觉变成规则,你的筹码才更安全。